- +1
蔡冰洁:从消费端探索碳减排新路径——探索建立统一的居民消费领域碳交易体系
文/蔡冰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
我国要实现“3060”目标,必须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居民消费领域碳减排是重要一环。居民消费领域产生的碳排放包括取暖、烹饪、出行等直接碳排放以及所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在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据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经验,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将会成为国家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在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尽早采取必要手段减缓个人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增长速度事关“3060”目标的全面达成。
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背景下居民消费领域碳减排刻不容缓
近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刷屏“热词”,各行各业按下减碳快进键。事实上,碳减排不止是宏观经济议题,而是一场全面的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居民个人也将在减碳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经验,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会成为国家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占比可以高达60%-80%。以美国为例,8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于消费者需求,居民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和旅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可高达41%。尽管长期以来我国碳排放主要源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在我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趋势下,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居民消费领域碳排放将不断增长。同时“双循环”战略深入推进进一步激发国内消费市场,居民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将大幅增加。未来,居民消费将逐渐成为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来源,加速推进居民消费领域低碳发展事关“3060”目标的全面达成。
在居民消费领域碳排放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尽早采取必要手段减缓消费领域碳排放增长速度,将是实现“3060”目标的有效举措。据2020年碳阻迹《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报告,在相同情况下,若国内居民从现有生活消费方式逐步转向相应的低碳消费方式,2030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一二线城市人均年减排量至少可达到每人每年1.1吨,该城市一年可通过居民选择低碳生活消费减少至少约1100万吨碳排放。我国可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探索建立统一的居民消费领域碳交易体系,带动社会消费方式全面低碳转型,为实现“3060”目标筑牢坚实基础。
表1 碳阻迹关于2030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一二线城市人均年减排量的测算表(单位:kgCO2e/人·年)
//资料来源:2020年碳阻迹《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报告
二、地方政府已广泛开展居民消费领域碳积分体系建设
目前,多地政府为引导个人消费领域低碳化发展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其中碳积分体系建设已在诸多城市中广泛开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武汉“碳宝包”项目、深圳市“碳账户”项目。从用户碳积分的量化到与碳交易平台对接,从面向居民个人到面向个人与企业并行,从政府的单一补贴到与成熟的企业平台合作,各地碳积分体系建设经验为探索建立统一的居民消费领域碳交易体系奠定了基础。各地主要碳积分体系建设情况如下:
表2 主要城市碳积分体系建设情况
其中停止运行的碳积分项目主要是由于其积分体系建设以政府单一主导为主,以碳积分兑换消费券及低碳商品的方式引导居民消费方式低碳化,此种模式需政府持续大量的财政投入来维持,而碳积分产品本身缺乏赢利点,导致碳积分产品可持续性差。同时因居民低碳行为自证机制复杂,而优惠力度较低,导致用户存留度低,未形成良性循环,碳积分项目最终难以为继。而成都“碳惠天府”与北京“绿色出行碳普惠”项目下居民的减碳量可参与当地碳市场交易,同时与成熟的企业合作,可自动搜集居民低碳行为,免去居民个人低碳行为自证环节,方便快捷且受惠于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部分城市居民正逐渐参与碳交易,且此模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立统一的居民消费领域碳交易市场已具备良好基础。
三、关于探索建立统一的居民消费领域碳减排交易体系的初步建议
一是持续完善低碳消费领域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来对低碳消费进行科学合理监管提供保障。我国低碳消费的法制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法律基础较为薄弱,配套的法规规章较为分散。应探索开展《低碳消费促进法》的立法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并出台规范低碳消费的基本法律,构建低碳消费法律法规体系。配套改革消费税,根据产品碳消耗程度设计差别税率,运用税收手段对消费环节进行低碳化调节,引导全社会低碳消费。
二是尽快建立绿色消费场景全覆盖的居民低碳消费标准体系。目前居民消费领域碳减排定量核算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绿色出行等领域,减碳核算未实现消费场景全覆盖。应尽快出台居民消费领域减碳量核算国家标准,明确不同消费场景碳减排量核算原则与流程、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识别标准、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等要求,为核准用户减碳量提供依据。
三是通过市场机制将居民个人碳减排融入到碳交易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减排作用,探索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湖北)下组建全国居民碳排放交易中心,推动全国居民碳交易市场建设,并打通个人交易与企业碳交易的链接渠道,允许居民通过核定的减碳量参与碳市场交易并获取相应的收益,形成长期动力,促进绿色低碳消费行为的传播与普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