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
口译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因语用能力失误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并结合实践深入探讨了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口译教学 语用能力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我国目前英语口译人才市场颇为巨大,每年层出不穷的口译活动海量需求英语口译专业人才。然后鉴于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现状,这一领域还存在着难以填补的缺口。就翻译教学而言,教育部批准的高校翻译专业逐年增加,英语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出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口译活动存在的问题却层出不穷。如何在口译教学中提高译者的实践应用能力,成为我国高校口译教学中嗜待解决的问题。
一、 口译中的语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了解目标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因素。语言通常被称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文化的发展必将促进语言的发展,而反之亦然(胡文仲,1994)。因此,对语言的完美把握需要对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掌握。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通常包括一国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等等(胡文仲,1999)。
语用学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开始兴起。“语用学所关心的是说话人(或写作者)所传递的和听话人(或读者)所理解的意义”(Yule,1996)。语用学的产生及发展促进了“语用能力”这一概念的形成。
何自然(1997)将语用能力定义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及理解一定语境中的语言而应用某种语言的能力”。人们往往利用语言来达成不同目的 ― 邀请、劝告、表扬、警告、说谎、承诺、表达情感等等。语用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即说话人根据语境正确地使用语法和语言使用规则遣词造句,二是“社交语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即说话人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恰当而得体地使用语言形式。
二、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
在口译实践中,如果译员单纯追求语言的准确性,而不寻求自然性,即只讲求正确的语法,而不讲语用得体性,就可能导致交际失败,从而出现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何自然(2004)将语用失误定义为“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即: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当、表达不符合对方的习惯等。在口译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译文不得体,让译语接受者感觉别扭、不舒服、唐突、可笑等等。
在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在语言理解、掌握、应用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在培养译员能力的时候,常常侧重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实际上,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口译任务的顺利完成绝不能单靠译员语言能力。译员的语用能力不是一种附属物,而是交际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复杂的方式和译员的组织能力交互作用。口译过程中的交际失败,常常是语言形式正确但语用上不够得体所致。
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进口译课堂的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通过引入语用学知识及其他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语用信息,让译员努力实现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这两个不同的层面寻求口译的规范性,从而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三、 口译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层面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在语用上的失误,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同时,口译教学未能丰富、全面地反映英语语用规则和文化也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不足。在口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1.强化学生的文化能力。文化和语言密切关联,口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活动。口译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要将载有丰富文化信息的源语言的真正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受众。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努力争取学生对于本国的文化有着全方位的理解,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全面深入地以他国人理解自己文化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以期实现对两种文化的全面把握。
2.为了改进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语用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逐步地在口译教学中引入语用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在口译课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重新评估、比较和识别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英、汉语言知识,让学生从语用层次上认识到,语法规则是口译活动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但不是全部。必须强调语言的使用规则,强调遵循语言的社会规则得体使用语言。教师可以从英、汉语中一些常用词语和表达惯用法、语义内涵、词语使用规则及使用场合着手。例如,在如下的例子中,单词“story”就根据不同的语境译为不同的意义:
(1)This w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the era. 这场战争是该时代的最重大事件。
(2)It is quite another story now.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3)The Van Dick story is one of the saddest. 范迪克的遭遇算最惨的了。
通过上述例子的对比,学生可以了解到英汉用词方面的异同,通过类似的语言学习,学生可以养成语用意识,实现准确交际、得体交际的目标。
3.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除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及文化能力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应当注意改进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材料及教学方法。在教学材料的选择方面,教师在编纂教材的时候,要注重教材的真实性,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传统的教学材料通常都是基于虚拟的、安全及非自然性的语境所编写。尽管真实性的语料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和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但它比传统非真实性材料要优越很多,因为传统的非真实性材料既偏离语境又偏离实际。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改进和提高教学材料。由于教师在口译教学中无法脱离固定的教材,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添加电影剧本、戏剧以及报刊杂志中的文章。我们的课堂要鼓励学生表达争议性的、重要性的观点,促进语境意识、文化意识和语用意识。
除了改进教学材料外,教师还应积极采取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尽管传统的语法翻译式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课堂合作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应用于一些强调语言输入及输出的课程当中。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组员通常被分配为四种角色:领导者、计时员、汇报者以及记录者。这四种角色分别对应着四种技能:听、说、读和写。这种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角色分工特别明确,所以学生使用汉语的频度会随之下降,使得这种方法优于其他的小组活动。
4.教师应极力提高学生的口译训练及自我评价能力。传统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往往是“告知者”或“领导者”,而非“组织者”或“引导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完全依靠教师讲授,同等重要的是学习者通过在特定的语境中参与交际性的、合作性的活动而获得的。实地的口译活动对于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在练习中亲身经历真实的文化差异,并学会如何对这些差异所导致的问题做出回应。这种经历对于他们未来的口译职业生涯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教师也应要求学生在练习后进行自我评估。例如,学生们可以记录口译中遇到的文化及语用问题、解决方案是否成功等等。这一类的自我评价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状态,并帮助他们找出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总之,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如能引入语用学知识,采取多种方法及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译课教学质量,才能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及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在口译实战中妥善地处理语法得体与语用得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Yule,G. Pragmatic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 VIP免费下载
- 下载文档
- 收藏
- 分享 赏
- 0
文档评论(0)